汕头七日红公园内的蚁光炎纪念亭,亭前为蚁光炎汉白玉雕像
策划:林洁 黄丽娜 董柳
统筹:丰西西 周巍 李焕坤
文/羊城晚报记者 李焕坤 通讯员 何飞彪 李伟苗
图/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
今年8月,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、英雄群体名录公布,爱国侨领蚁光炎的名字赫然在列,他也是此名录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海外侨领。
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一段跨越山海的爱国传奇——1939年11月21日夜,时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的蚁光炎,因积极开展抗日救国运动,惨遭亲日派特务暗杀,成为首位为抗日捐躯的海外侨领。他那句“我虽死,尔等免用痛心,中国必定胜利!”的遗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赴国难。近日,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广州华侨博物馆,对话蚁光炎后人与专家,回顾这位爱国侨领从贫苦农家子弟到抗日英烈的不平凡人生。
展开剩余75%红头船载少年志
实业成后念桑梓
1879年,蚁光炎出生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南畔洲村一户贫困人家。17岁时,为了给家人拼出一条生路,蚁光炎决定搭乘红头船“下南洋”。一路风波、几经辗转,蚁光炎最终在暹罗(今泰国)扎下了根。
凭着勤勉能干的劲头,蚁光炎从航运起家,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版图,成为当地知名实业家。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,他的事业横跨泰国、柬埔寨、越南,覆盖航运、碾米、虫胶、酿酒等领域。
事业有成的蚁光炎,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与那些仍在贫困中的人。他把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公益慈善与助学兴教中。他长期真诚助人、务实做事的作风,赢得了广大侨胞的深深信赖与敬重。
1936年,蚁光炎当选泰国中华总商会第十五届主席,接着被推选为首届华侨报德善堂董事长。这份来自民间的深厚信任,也为他日后登高一呼、迅速凝聚侨胞力量开展抗日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烽火起侨领振臂
办报纸以醒侨胞
1937年7月7日,日军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,发动全面侵华战争,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。
消息传至泰国时,爱国侨胞无不义愤填膺。据蚁光炎之子蚁锦中著作《蚁光炎传》记载,当时的蚁光炎深切感受到“日军的炸弹在震动着他的耳膜,日军的铁蹄踏碎了他的心肺”,他心里很清楚,组织和带领侨胞投身抗日救亡运动,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很快,蚁光炎领导泰国中华总商会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运动,目的在于削弱日本战争资源。蚁光炎还以身作则,牺牲自己企业的利益。《蚁光炎传》记载道,蚁光炎“下令自己庞大的船队停止运输日货,各个火砻(即碾米厂)停止向日本出口大米。”
广州华侨博物馆讲解员陈陶然介绍,除了抵制日货,蚁光炎还通过组织义演、带头募捐、认购救国公债等方式为祖国筹措抗战经费。他还大力支援八路军、新四军,捐赠卡车、药品等。
蚁光炎深知舆论的重要性,联合爱国侨胞创办了《中原报》。这份报纸很快便成为当时泰国华文报中销量最高的一份,更成了宣传抗日的重要舆论阵地,点燃了不少热血华侨青年回国参战的热情。
涉险归国承使命
热血殉国留壮言
1939年4月,正值华夏抗战烽火连天之际,蚁光炎接到通知参加广东省参议会。他不顾泰国亲日派的极力阻挠,毅然动身回国。这趟回国之行,虽然一路险象环生,但蚁光炎还是完成了传达侨情、听取抗日政策、捐款捐物的任务。
蚁光炎这一程前后5个月的奔波,得到了国内各界的重视和侨胞们的热烈响应,他却因此彻底成为日军的“眼中钉”。1939年11月21日夜,开完会的蚁光炎,在曼谷耀华力路杭州戏院门口接妻子和妻妹时,遭亲日派特务伏击,中数枪身亡。他的孙子蚁凡向记者回忆道,在送往医院途中,爷爷的鲜血染红了姨奶奶的白色旗袍。弥留之际,他向亲人一字一句地说道:“我虽死,尔等免用痛心,中国必定胜利!”
蚁光炎遇害的消息,迅速引起东南亚华侨社会和中国国内的震动。据《蚁光炎传》记载,泰国中华总商会为蚁光炎举行公祭,据不完全统计,前来参加公祭的人超过6000人。暨南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(华侨华人研究院)主任、教授,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会长张振江指出,蚁光炎之死,本是日军企图震慑爱国华侨的暴行,“但实际上,他用生命揭露了侵略者的残忍,反而激发了更广大华人华侨支援祖国、抗战到底的决心与勇气。”张振江说。
发布于:广东省炒股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