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李岩编辑|李岩
《——【・前言・】——》
不少人提起淮海战役的黄维兵团,总说“中野打不动,全靠华野来救”。可真把当年的战报、回忆录摊开一看,这事儿压根不是那么回事——困死黄维的是中野的硬气,华野顶多是来帮着收个尾。那些说中野“啃不动铁核桃”的,怕是没见过战士们在战壕里淌的血。
别被“王牌”唬住!黄维的兵团是个“纸壳子”黄维兵团号称“国民党军第一美械师”,12万人马,光M1918榴弹炮就有180门,士兵人手一支汤姆逊冲锋枪,看着挺横。可这支部队的命门,全在黄维这个“书呆子”身上。1948年11月,他从河南往徐州赶,路过蒙城时,副军长熊绶春拽着他劝:“留一个军守蒙城吧,不然补给线断了就完了!”黄维眼一瞪:“耽误了校长的战机,你担得起?”硬是带着全兵团往前冲。结果中野4纵早就在南坪集等着了,打几枪就往后撤,黄维还以为是“共军顶不住了”,追着就进了口袋。11月25日那天,中野6个纵队突然合围,把12万人马圈在双堆集那片不到7.5公里的地方——这一困,就是23天。黄维还想靠空投续命,可中野早把空投场炸了一半,剩下的空投物资,一半飘到了解放军阵地上。后来俘虏说,最后几天他们连马肉都吃不上,哪还有力气打仗?所谓的“铁核桃”,早被饿成了“纸壳子”。
中野的“土办法”,比美械还管用谁都知道中野苦,刚从大别山出来,重武器丢得差不多了。一个纵队1.5万人,满打满算就8门山炮,机枪400挺,战士们每人就几十发子弹。可刘伯承有招,用“土办法”治住了黄维的美械。第一招是“飞雷炮”。战士们把汽油桶锯开,填上10公斤炸药,再塞个迫击炮弹当引信,一炮能扔出去300米,炸开的土块能砸穿汽车钢板。黄维那些围着阵地的汽车,被这玩意儿炸得东倒西歪,钢铁防线直接塌了半边。第二招是“交通壕战术”。中野战士们顶着敌机轰炸,白天躲着,晚上就挖战壕。雪水里泡着脚,铁锹挖断了就用手刨,三天三夜挖通15公里长的交通壕,把阵地推到离黄维工事不到50米的地方。黄维的大炮再厉害,也打不着战壕里的人;飞机往下扔炸弹,顶多炸个坑。后来华野7纵赶来时,看到这密密麻麻的战壕都愣了:“中野这是把阵地修到敌人眼皮子底下了!”第三招是“攻心战”。中野政治部每天用大喇叭喊:“黄维的弟兄们,廖运周师长都起义了,你们还撑啥?”廖运周是110师师长,11月27日带着全师起义,直接把黄维的突围计划搅黄了。当天就有200多个国民党兵跑过来投降,比打一天仗抓的还多。
华野来支援?其实是“捡现成”总有人说“华野不来,中野吃不掉黄维”,可真翻当年的调度记录,华野那会儿自身都顾不过来。淮海战役第一阶段,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,打得有多苦?陈士榘纵队一个师,打完黄百韬只剩3000人,连建制都快保不住了。11月底,总前委让华野派援军,华野只能凑出7纵、13纵,还是从休整部队里抽的人。等华野7纵赶到双堆集时,已经是12月3日了。这时候中野早把黄维的外围阵地打下来了,连核心阵地的铁丝网都炸断了。华野7纵司令员成钧后来在回忆录里写:“我们到的时候,中野已经把口子撕开了,我们就是帮着把残敌清了清。”再说华野的“重武器”,其实也不是什么新家伙——那些榴弹炮,全是济南战役缴获的日式装备,跟黄维的美械比还差着一截。真正帮上忙的,是中野自己缴获的武器:打下来一个地堡,就把里面的重机枪扛走,转头就用来打黄维的人。
数据不会说谎:中野的牺牲比你想的重别听人瞎吹“华野出力多”,数据摆出来,谁都骗不了。中野参战12万人,打完黄维兵团,伤亡3.5万,伤亡率快到30%——也就是说,每3个中野战士里,就有1个倒下。华野参战36万人,伤亡10.5万,伤亡率29%,跟中野差不多。可中野是用更少的人,扛住了更精锐的敌人。歼敌数更能说明问题:中野单独歼灭黄维兵团11.4万人,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20%。看着比例不高,可黄维兵团是国民党唯一的美械主力,比黄百韬的“杂牌军”难打十倍。华野歼灭的44万人里,有一半是没怎么抵抗的后勤部队,含金量根本不一样。刘伯承后来跟参谋说:“我们中野的兵,是从大别山爬出来的,骨头比钢还硬。没有我们把黄维困死,华野哪能腾出手来打杜聿明?”这话一点不假——要是中野顶不住,黄维跟杜聿明汇合,淮海战役的胜负还真不好说。
别再模糊了!这场仗的关键在中野有人总把淮海战役的功劳全算在华野头上,可忘了一个关键:没有中野的“围”,就没有华野的“歼”。黄维兵团要是没被围住,直接冲到徐州跟杜聿明汇合,那国民党军就有50万兵力,解放军想打赢就难了。中野用12万人的代价,把黄维困在双堆集,等于断了国民党军的“右臂”,这才给华野创造了围歼杜聿明的机会。更重要的是,中野这场仗,打出了解放军的底气。当时不少人觉得“美械部队打不过”,可中野用土办法打赢了,彻底打破了这种迷信。后来渡江战役时,解放军看到国民党的美械部队,一点都不怵——连黄维都能打赢,还有啥好怕的?那些说“中野打不动黄维”的,要么是没翻过硬仗的史料,要么是故意模糊历史。你去问当时的俘虏,他们最怕的不是华野的大炮,是中野的交通壕;你去看中野战士的日记,里面写着“就算只剩一个人,也要把黄维困到底”。这份硬气,才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。
参考资料:
《淮海战役史料汇编》,解放军出版社2018年版
《刘伯承军事文选》,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
《成钧回忆录》,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
《淮海战役后勤史》,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
《国民党军黄维兵团覆灭记》,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
炒股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